【简介】张小红,男,汉族,1974年11月出生,籍贯江西新余,硕士,副教授,网络工程师,计算机等级为4级,英语等级为6级。1998年8月进入江西工程学院工作至今,现任数字贸易学院教师。二十三年来,对自己严格要求,积极工作,无私奉献,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人民教师。在思想政治、工作学习、家庭生活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把立德树人摆在首位,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积极弘扬社会正能量。自觉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念,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坚持不懈创新理论与实践,紧跟党走,牢记使命。坚持以德立身、以德施教,做精神家园的守护者。积极追求道德高尚,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加强责任感,满怀事业心,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行为世范的好老师。孝敬父母,是人尽皆知的孝子。家庭和谐,家人都积极上进,爱人工作踏实,小孩学习勤奋。爱护学生,教育学生为人要善良,要乐于助人。经常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融入思政教育。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从思想、学习、生活等多方面全方面精准帮扶。
爱生如子,真情帮扶学生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教学成绩斐然。教学水平高,教学能力强,专业知识扎实,拥有计算机最高等级4级。每周课时都在16节以上,年课时量500节以上。已担任过十几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如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Flash动画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Java程序设计、Android应用开发等课程。每个学期都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用最佳的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工作中,始终保持着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和作风,积极承担教学任务,认真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同时,在教学工作中虚心求教,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向老教授学习教学经验,同时也向年轻教师学习新知识新理念,取长补短。同时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改进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始终认真备课,刻苦钻研教材,因材施教,运用现代化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学效果好,教学成绩突出,所教班级的成绩领先于同类班级,深受广大学生的好评。
爱岗敬业,倾情投入授课
科研工作也是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科研可大大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是教学的基础和保证,自参加工作以来,始终把成为一个科研型、学术型的教师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为了提高理论水平,把握学科最新的动态趋势,掌握国家课程改革与教育发展的方向,虚心学习专家和同行的经验,博取众长,为我所识所用,更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走在教育科研改革创新的前沿。更新教学科研观念,大胆尝试改革教学科研模式,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近五年来,公开发行国家级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2篇,EI论文2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3篇,CSCD 论文1篇,CPCI论文5篇;主持或参与省级课题5项,公开出版教材3部。连续十六年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每年都有学生获全国一、二等奖与省一等奖。2017年指导第十届“认证杯”数学中国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获全国二等奖;2017年指导第十届“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二等奖;指导2020年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获省一等奖;指导2019年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获省一等奖;指导2018年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获省一等奖;指导2017年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获省一等奖;指导2016年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获省二等奖。6次指导江西省信息知识大赛,每年都有学生获江西省一等奖。授权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登记3项。
教学相长,深情共促成长
以校为家,爱生如子。服从学校安排,积极为学生排忧解难,具有强烈的大局意识,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尊重学生,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爱戴与尊重。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无私奉献,努力做精业务,修炼情操,时时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近两年共参加志愿者活动275小时,参加了社区新冠疫情防疫宣传活动、新冠疫情防疫小区大门值守工作、社区禁燃禁爆文明劝导志愿活动和社区环境卫生整治志愿活动等。不计名利,知难而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志愿活动,用情互帮互助
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根据学校的安排与个人申请,我先后指导了许婧和邓惠安等多名刚毕业刚走入教师岗位的青年教师,指导青年教师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老教师在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示范和传帮带作用,帮助他们更快的成长,更顺利的适应高等教育工作。首先帮助青年教师做好科学的职业规划,尽心交流,舒缓新入职教师的工作压力;谆谆教导,建立年青教师的从教信心,在教育学中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学生的信心来自老师的信心。针对新老师不肯在教研活动等活动中勇敢讲话,也不敢主导学生工作的现象,与青年教师倾慕谈话交心,增加他们的自信心,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备课充分,讲课就能滔滔不绝。从备知识、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情等多个方面指导青年教师,丰富他们的讲课技能与从教经验。一周一次互相听课,课后评课,讨论经验与得失,相互学习,取长取短,共同提高,不断进步。在高校,不仅要掌握教学,还要进行科研工作,教学科研相长。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普通不强,科研意识不足。我经常给他们做科研讲座,传授基本的科研能力,进行科研的传帮带。与他们共同撰写发表学术论文,协助申报科研课题,我所带的几名年青教师,科研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成果。如许婧老师,第一年就公开发表了3篇省级以上论文,申报成功了一项科研课题项目。
指导教师,尽情教导学习
教师是人类永恒的职业,但社会对教师的选择并不永恒,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活到老学到老,是新时代教师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是教育发展的要求。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如果教师不能经常的更新知识结构,不能对新知识保持长久的好奇与敏锐,教师就有可能被学生看不起,在学生眼里成了“老古董”。我不断地学习,向老教授请教学习,向同行学习,也向年轻教师取经。坚持每周一次以上听其他老师的课。每年都要走出去参加学术会议,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及时掌握技术前沿动态。利用假期走入企业,深入车间,了解企业实际操作流程,避免闭门造车。掌握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更有针对性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善课程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不断提升自己的学历。注重双师技能培养,在取得副教授的同时取得网络工程师资格。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更新观念和知识,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不断探索新的知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好的育人成效。
听课交流,忘情终身学习
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对教育的规律认识还不够深入,对前沿技术掌握不及时不全面,服务社会的意识还显不足,与新时代国家社会家庭学生对大学教师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我会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进取,更好的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更高要求,在日后的工作中努力再创佳绩。人生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事业的征途也充满崎岖艰险,只有奋斗,只有拼搏,才会达到成功的彼岸。